教学目的
1.使员工切实明白辩论的3条基本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实,条理清楚。
2.使员工重视辩论的4块基石——“才”“识”“胆”“力”的养成与练就并能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付诸行动。
教学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辩论的两则基本策略,避其锋芒和针锋相对。
难点:员工领会并践行辩论的一项重要原则;尊重对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以教材为基础,归纳提炼辩论的基本要求、基本策略和基本原则。
鉴于整节课的构思全部立足于教材,同时考虑到绝大多数老师对“走上辩论台”的教材内容不太熟悉,或没有深入研读,为便于阑述,抄录教材内容如下(序号、着重号及正方、反方为笔者所加)
搜集资料,活跃思维,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不同意见的撞击中,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在下列3项话动中,选择1项开展。
(一)上网利弊谈
上咧正在普及。但对上呵的利弊,有不同的看法。
【正方】上网利大于弊。①同上信息量大,可以学到许多在课堂里和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②网上信息质量高,可以向最好的教师学习,可以得到最新的信息,③上网自由灵活,随时可以开机学习,可以与远方的朋友很方便地在网上交流。
【反方】上网弊大于利。①网上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员工容易受有害信息的影响;②上网不当导致上瘾,沉迷于网上聊天或游戏之中,一坐几十甚至十几十小时,有人因此而诱发疾病甚至死亡。
全班或者分组讨论:怎样看待上网?
(二)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7
【正方】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①1+1=2,难道还有其他答案吗?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往西边落下,难道还会改变吗?③一本书的好坏,可以见仁见智,但总有一个客观标准,这也有什么疑问吗,
【反方】“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的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①实际上,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②对驸一部作品,不同的读者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就是这个意思。
全班或者分组讨论:“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个观对不对,为什么?
(三)关干克隆的争议
《奇妙的克隆》一文中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最近,关于人、兔细胞融合的研究就引来激烈争议。
【反方】这是对生命伦理的践踏。①从人和动物杂交克隆的“人类胚胎”所得到的胚胎干细胞,培植出来的各种人类组织器官,如果移植到人体,将会把动物的某些遗传特性或遗传疾病带入人体。②万一被居心叵测者搞出一个人兔杂交种,更是亵读人类尊严。
【正方】克隆器官,造福人类。①研究者已经采取防范措施来避免人兔杂交可能带来的异种疾病(如兔子的“艾滋病”),而“人头兔身”的怪物则根本不可能产生,因为这种胚胎99.999%的DNA来自人类。②目前所有的异体器官移植除了同卵双胞胎之外,都会或多或少地发生移植排斥反应,严重的可致死。而使用病人自己的细胞克隆出的器官就不会发生移植排斥反应。因此,克隆器官可以挽救病人生命。
全班或分组讨论:我看克隆。
以上活动,都为你提供了多角度考虑分析同题的机会,与同学共同探讨问题、相互交流启发的机会。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实,条理清楚。
1.以“上网利弊谈”为解剖重点。首先从两个分号的使用入手,引出“条理清楚”标点的运用(板书:条理清楚)。由正反双方意见都开门见山地提出“上网利大于弊”和“上网弊大于利”,并用句号断开以示与分号的区别人手,引出“观点明确”(板书:观点明确)。由分号分项列举多项人手,引出“材料充实“(板书:材料充实)。
2.引导员工分析反方是怎样论辩的。反方在论辩时提出两条理由,第①条理由针对正方的前两点,即针对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提出质疑,针锋相对,寸土不让;第②条针对正方的第③条。正方的第③条强调网络自由灵活,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这一条几乎无法反驳,反方巧妙地从“上网不当”导致严重后果入手,不正面交锋,避其锋芒,自圆其说。引出论辩的两种基本策略:针锋相对和避其锋芒。(板书:针锋相对、避其锋芒)
3.运用上述两种策略,引导员工分析后两个辩题的论辩。“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反方所用的全是“避其锋芒”的策略,因为正方3条论点,一为数学题,一为常识,一为客观标准,都是不容辩驳的,反方巧妙地“偷换概念”,避其锋芒,把答案转换成“方法”和“看法”,从而使自己的观点得以立足。
4.关注第二个辩题中正方使用的3个问号,引导员工体悟辩论中最重要的原则——“尊重”(板书:尊重)。让他们从小就铭记这样一句话:“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5.用清代学者叶燮的话引出辩论的4块“基石”:才、识、胆、力(板书:才、识、胆、力)。
二、在明了辩论要求、策略和原则的基础上,让员工作为正方,对第一个论题中的反方观点进行反驳。以课内的小辩论为接下来的“大辩论”热身。
三、员工自由选择立场,运用前面所讲,针对“长沙是否应该建838米的世界第一高楼”展开自由辩论。
附:板书设计
|
|
|
|
【课堂实录】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好,请坐。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上一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走上辩论台》。刚才我刚走上台的时候,有好几个同学问我,老师能不能先透露一下今天到底辩论什么啊?我说保密。3位同学问我,还有1位同学追到台上问我。我还是说保密。为什么呢?我想看看同学们即兴发挥的水平。
师:我不知道大家对辩论有怎样的了解。
师(走向前排女生):你对辩论有怎样的看法?你觉得辩论最需要什么?
生:口才和智慧。
师:口才和智慧。她说的其中一个词语叫“口才”。我们干脆就从“口才”说起。(板书:口才)
师:请坐。我们从“口才”说起。说什么呢?我们有眼睛,有耳朵,有鼻子,有口。身上有那么多部位,大家组一个词,有哪个部位,它可以和这个词语组合在一起?有“眼才”吗?有“耳才”吗?有“鼻才”吗?有“手才”吗?有“脚才”吗?(员工偷笑)只有“口”,有资格和它相提并论。(点板书:口才)口,厉害吧?二次大战的时候,美国有三大战略武器,是其赖以生存和竞争的三大战略武器。排在第一位的,舌头。第二位,金钱。第三,原子弹。现在美国照样有三大战略武器。知道是什么吗?(员工摇头)第一位,舌头。第二位,美元。第三位,电脑。我们靠什么和他去竞争?为什么口才这么重要?用我们中国古代一位先贤的话来讲,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我们的口才怎么样?我们怎样提升自己的口才,怎样锻炼自己的口才呢?我们今天就走上辩论台。但是今天走上辩论台,你们的伟大老乡毛主席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对吧?我们先做点准备。我们先看我们的讲义,看看辩论到底要注意什么问题,我们怎样才让自己的辩论更为出色,从而培养出自己杰出的口才。先拿出讲义《走上辩论台》。这个讲义中提供了三个话题。第一个话题,上网利弊谈;第二个话题,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第三个是关于克隆的争议。同学们注意到没,我们编教材的老师在每一个论辩题的下边都已经列好了正反双方的“辩论稿”。我们不妨先作为观众,甚至可以把自己想象为一个听众,我们看看,他是怎么辩论的。先看“上网利弊谈”。
师:先快速地读。
(员工看讲义,老师巡视)
师:我们首先看正方。我们把第一种意见姑且称为正方,这一段当中用了两个分号。我想问一个问题,前面有一句话是“一种意见是上网利大于弊”,我也想把“上网利大于弊”后面的这个句号,也变成分号。行吗?(巡视)行不行?有同学摇头。这个同学摇头,你来。
师(面向大家):我很想看到同学举手啊!大家一定要记住,三顾茅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你必须主动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展示自己的口才。
生:我认为第一句话应该是后面的总结,所以它不能和它分为一类。
师:是前面的总结,作为一个论辩的辩题的话,这句话应该是什么啊?
(员工思考)
师:表明作者什么的?
生:表明作者观点的。
师:表明作者观点。用句号断开之后,观点就非常明确。对不对?好。(板书:观点明确)
那么分号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这位同学你接着说。
生:分号应该就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把那个句子连接到一起。
师:那用逗号不行吗?
生:逗号……应该……分号是一类的,逗号不是一类。
师:是一类的。他说是一类,并列关系。我们如果说前面叫观点明确的话,后面用分号叫什么?你怎么讲?
(员工沉默)
师(对左手一人):你怎么讲?你说。(给员工开话筒)
生:我认为前面是观点明确,后面那个就应该是……条理清晰。
师:条理清晰。好,请坐。(板书:条理清晰)
师:各位同学,别小看这两个标点。这两个标点实际上告诉我们,在论辩的时候,首先要观点明确,其次要条理清晰。那他怎么反驳的呢?我们再看反方怎么反驳的呢?
(员工沉默)
师:我们看正方怎么讲,再看反方怎么讲。来,这位同学讲。
生:嗯,首先反方要寻找正方的一个纰漏。
师:你觉得寻找的纰漏是什么?
生:就是这个……
师:结合上面讲的,说得具体一点。
生:我觉得这里的纰漏就是正方观点都没写错误的地方。
师:你觉得反方认为正方错在哪里?你看他的反驳说了几条?你发现没,这里也用了个分号?说了两条,对吧?第一条是针对正方哪一条的?
生:首先第一条应该是针对正方,也是针对对方的第一条。
师:第一条。
生:信息量大。
师:信息量大。信息量大,他怎么反驳啊?信息量大不大啊?
生:他反驳的就是指这些信息当中有好的有坏的,而且很有可能接触一些坏的知识。
师:哦,你就是说信息量虽然大,但是里边有好有坏。后面他正方还有一点啊,网上信息量高啊!
生:嗯,但这后面的第二条也反驳了的,就是上网不当导致上瘾。是很有可能的。
师:哦,上网不当导致上瘾。好,你先请坐。同学们思考一个小问题,上网不当和上网是不是一回事。
生(小声):不是。
师:不是,为什么?(递上话筒)
生:因为上网的话,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在网络上汲取知识,然后丰富自己的阅历。另外一种就是浏览一些不是很好的一些信息。或者是,像一些玩游戏玩上瘾之类的。上网不当的话就是纯属于在网上接受一切不良信息,自己无法控制自己。
师:这位同学要补充。
生:我认为她说的不完全对。我觉得上网是囊括了上网的所有的信息,也不管它是正当还是不正当的。它并没有加上前提条件,所以上网只是一个单纯的到网上去阅读,或者是浏览、获取一些东西。那么上网不当,它是通过网络得到不正当的一些结果,或者说是去感受一些不正当的东西。所以我认为,上网和上网不当,一个是包容性的,一个是单面性的。
师:嗯,好,请坐。发没发现他们已经争论起来了?首先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认为她说的不完全对。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说她哪一方面不完全对。是不是这样的?辩论已经开始。生活当中处处都有辩论,课堂上处处都有辩论。刚才有同学问我辩论是什么的时候,我说你平时采取什么方式辩论啊?他说吵架。我说吵架也是辩论,对吧?美国总统竞选也是辩论,吵架也是一种特殊的辩论。好,我们接着他们的话题说。其实他俩说到一点,上网本身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上网不当并不等于上网。上网不当不是上网的错误,是人的错误。对吧?工具,比如菜刀是可以切菜的,你拿着这个工具去杀人肯定是不对的。所以说,他反驳的时候为什么要用上网不当呢?大家注意一下,正方所说的上网自由灵活,你能否认吗?来,你能否认吗?(员工小声说:不能)他说不能。为什么不能啊?我觉得你口才蛮好的,为什么上网自由灵活不能否认啊?
(员工紧张,不知怎么用话筒)
师:直接说就行。
生:首先,网络是个非常快捷的方式。譬如说你从这里发一封电子邮件过去,在美国的人就可以很快接到。所以,上网的自由灵活性你是不能否认的。
师:好,请坐。
师:这一点无法否认,谁都不能否认。对不对?既然不能否认,正方摆出来了我没办法反驳的观点,你们发没发现,这时候反方就采取了一种策略。我不能反驳你,我就避其锋芒。(板书:避其锋芒)各位,他反驳前两条的时候,避锋芒了没有?
(员工沉默)
师:你说上网信息量大,你说上网信息量高。他直接上来说信息量虽然大,但是良莠不齐。就这一句话既驳倒了高又驳倒了大。是不是这样的?这是避其锋芒吗?找到对方观点当中的漏洞之后,如果说这个是避其锋芒的话,他的第一点实际上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是什么啊?同样有一个“锋”的成语叫什么啊?
(员工沉默)
师:叫什么呢?以牙还牙?它没“锋”。对,有一个成语叫“针锋相对”。(板书:针锋相对)同学们,别小瞧乙方这两条,这两条已经采取了两种策略:避其锋芒,针锋相对。各位同学,我昨天晚上看了一个消息,说13岁到16岁的青少年,93.2%的都上网,是城市青少年。这是刚刚出炉的一个调查报告。我们各位是不是刚好13岁到16岁之间啊。你们正好这个年龄段,那好,这个话题我们不妨稍微深入一下。现在变换角色。你们就是正方,我是家长代表或者老师代表。第一种意见是你们的,第二种意见是我的,现在我说了。你们说上网信息量大,你们说上网信息量高,你们说上网自由灵活。我说了上网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我还说了上网不当会导致死亡。好,现在你们来反驳我。
师:这个同学举好几次手了,来。
生:我认为您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上网有利于早期的智力开发。智力、技能和能力是人所要的3个要素。它是拓展知识领域的重要因素。再说游戏,您说93%的员工都在上网,那么您也不能完全确定他们上网是用于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
再说,如果说他们是在玩游戏,那么游戏也有它们有利的因素。比如说RPG(角色扮演)一类的游戏,它们有利于锻炼我们的推理性。它们可以根据不同数据的搭配锻炼我们这方面的能力。再说,SLG(模拟游戏)方面的游戏,它们可以让我们锻炼理性思维。它们通过数学的建模可以取得比较好的结果。所以网络游戏不仅仅都是坏处,它们可以锻炼我们十指和大脑的配合能力。所以,上网并不一定对我们就是有害的。
师:好,请坐。(掌声)我首先得承认一点,他说的很多游戏我都没玩过,所以我没体验,但是我相信一点,那就是上网可以开发智力。各位同学,我想问一个问题。他刚才摆出这个理由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刚才正方的3条论据当中,它可以放到哪一条?
(员工沉默)
师:上网可以开发智力,这是刚才他提的。
(员工嘀咕)
师:啊,第一条,信息量大,可以学到学不到的东西。对吧?实际上这个在学不到的东西上面又递进了一步。其他同学有没有新的见解?这个女同学要讲。好,你讲,你怎么反驳我。
(员工不知如何开口)
师:你随便讲,只要可以反驳我就行。我认为上网不好,上网弊大于利。
生:但是我认为利大于弊。
师:嗯。那理由呢?
生:如果上网我们运用得当的话,可以学到很多平时学不到的东西。另外,在学习当中压力特别大的时候,偶尔玩一下游戏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可以放松的方式。而且现在很多人都在网络上观看视频以增长自己的智慧。
师:增长智慧他已经讲过了。如果他是一辩你是二辩的话,你这样讲就有点重复了,对不对?但是,你刚才讲的一点非常好,可以放松身心,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当中,大家压力那么大,不要说小孩爱玩游戏,成人同样爱玩游戏。为什么?放松身心。对吧?但是在说第二点的时候就重复了。论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点,别人说过的就不要再讲了。好,请坐。
师:(有两个同学举手)你俩已经发过言了,其他同学要发言吗?(员工嘀咕)他说没有。他自己举手说其他同学没有。我就不信其他同学没有。我在等待。其他同学有没有?没有的话,我要找一个。不能把所有机会都给他俩了。
(员工沉默)
师:有没有别的同学想说?我想找其他同学。这边同学好像今天发言没有那边积极。我找一个同学啊,那我点将了。这位男同学,其实刚才你举手了。随便讲。
生:我来说说这个游戏,利大还是小。哦,游戏这个东西,是人们为了缓解自己的压力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它的作用就是缓解压力和放松心情。但是有时候它也会使一些人沉迷于它。
师:哦,谢谢你。(拍员工肩膀,面对大家)他是支持我的,我找到一个战友。
生(急):没有没有……
师:哦,那你不是支持我的,那你讲啊!
生:它的利大还是弊大,都取决于个人而不是取决于那个游戏是好还是坏。
师:取决于人本身,对吧?好,这位同学先请坐。这位同学还是在讲游戏。对不对?同学们,三位同学发言都没走出游戏。谁能走出游戏呢?那个女同学,(对旁边)你稍微等一下。
生:我觉得吧,上网可以增加我们的兴趣。因为……
师:增长兴趣,开发智力。增长兴趣,放松身心。
生:因为增长兴趣一般都是从一个美好事物开始的。看到那个美好事物才会提起我们的好奇心。比如音乐,一般来说音乐都是从网络里面开始听到你喜欢的,然后逐渐想去学它,去享受它。又比如画画,如果你只是在生活中单纯地看些书,从书本上学画画,一般来说没有人会喜欢画画。从网络上看到一些别人精彩的东西才会去喜欢它。
师:好,请坐。各位同学,我们还在信息量大这个过程当中来回徘徊。有同学举手了……你敢确定,你走出了前面同学所讲的套路了吗?郑重考虑。
师:来,话筒。我们照顾一下这边的同学啊!
生:我觉得上网是利大于弊的。
师:嗯。
生:因为我觉得上网还可以节约一些资源。
师:嗯。
生:嗯,一般人了解最新的消息、新闻的话,无非是从报纸、书籍、电视和网络4个方面来了解的。而网络的话,它可以每天更新,网络上面可以不断地更新。而且,那些报纸上面的消息看过了就放在那儿了,没有多大用处了。上网的话就可以节约这方面的资源。
师:好。她说网上的信息在不断更新。各位同学注意了,正方的观点说可以得到最新的信息。(停顿)她已经稍稍地向外拓展了一点,但是还没走出正方的观点。看来编教材的太厉害了,他把我们所有的思路全限制死了。(走向一个男生)来,我看你能不能比编教材的更高明一点。
生:前面老师说过,您是作为家长和老师的身份,对吗?
师:嗯。
生:那么,我想说,老师,是教学育人的,所以关注的是教育这一方面。而家长对于员工,他最关注的也是教育这方面。那么从员工来说,这个调查是针对93%的员工上网的情况。13到14岁的中员工上网的话,那么老师和家长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学习问题。但是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我们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邓小平也曾说过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老师笑。掌声)电脑和计算机是连在一起,它们是不能分开的。所以我认为上网还是利大于弊。
师:这位同学讲得我汗都不敢出啊,他把邓小平同志的名言都搬出来了。而且他直接说我的身份。你是家长是吧,你是老师是吧,你是要教书育人的是吧。电脑有教育作用啊!发现他的推理思路没有?不仅用推理而且引用名人名言,还是大人物的名言。I(我)服了U(你)。(笑声)
师(递话筒给身边的员工):这位同学,你来。你刚才在抗议不叫你。
生:嗯,现在的上网已经受到了严格的限制。首先呢,国家对于网页的筛选,使得网上信息的质量已经越来越高。再加上学校的明文规定,使得我们上网的时间也逐渐地减少。再加上家长的监督。.我们浏览的网页质量,是得到了严格的提升的。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现在虽然我们仍然在上网,但是通过国家、学校以及家长的规定,已经使我们的网页以及时间得到了严格的限制。所以,虽然还有一些弊端,但是通过这些规定呢,我相信这些弊端同样也会越来越少。已经限制到了一定程度了。
师:请坐。(掌声)同学们,听到掌声了吗?为什么?
(员工沉默)
师:因为他是从管理角度啊!说实话,我自己都没想到。上网本身没问题,只要管好了,自制能力强了,上网是没问题的。至少是利大于弊的,对吧?好了,这个话题我们不再纠缠了。
刚才我们说了这么多,发没发现我们在走上辩论台的时候,不仅要做到观点明确,还要做到条理清晰?我们刚才的辩论又补充了大量的材料。因为辩论还要材料充实。(板书:材料充实)。这三项是辩论的基本要求。这位同学你不需要记,这12个字不是我说的。你看你们讲义后面有一个练习题,后面提的要求是什么?观点明确、材料充实、条理清楚。我们讲到3项要求,2种策略,各位同学,我们再来看第二个,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各位啊,这里用了三个问号。很有意思,它语气出来了。我想请一个同学起来把甲说的话读一下,谁来读一下?举手的还是这两位同学。好,我们的机会一定要多给那些敢于展示自己的入。来。
生:“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一加一等于二,难道还有其他答案吗?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往西边落下,难道还会改变吗?一本书的好坏可以见仁见智,但总有一个客观标准。这也有什么疑问吗?”
师:好,各位同学,应该说他读得很好。但是辩论是不能拿稿子去“读”的。辩论是“说”的。你能不能“说”一遍?你可以不脱稿,但是要“说”,不能“读”。再来一遍。
(员工加快语速,开始快“说”)
师:味道一样不一样?哪个更有力?“读”得有力还是“说”得有力啊?
生(小声):说得。
师:很明显。“说”得有力。我突发奇想啊。你们发没发现,吵架的人都爱用家乡话?(员工笑)那辩论的话,有时候用家乡话更有味道。我很想听听毛主席的乡音。用毛主席的乡音来“说”一遍。换频道。
(员工笑而不语)
师:来,(激将)你不行嘛,让别人来。行吗?
(员工摇头)
师:行吗?不行啊。他频道换不过来了。其他同学能不能换频道啊?他居然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其他同学呢?有没有?(员工小声嘀咕)不会讲了?湖南话不会讲了?
(员工小声嘀咕)
师:长沙话也行啊!来来来,你来。
(员工摇头)
师:会讲长沙话吗?换不了频道是吧?真没人啊?谁啊?噢,这个同学来。来来,试试。
(周围员工笑。员工研究话筒)
(员工用湖南话说甲的发言,有些不自然,但还算流利。掌声)
师(笑):很好。请坐。听他说完之后呢,我也想说一下。大家看我这样说行不行啊?(老师用夸张的语调,抑扬顿挫然而气势汹汹地演讲甲的内容,并辅助于肢体语言。最后“还有什么疑问吗?”加了一个“嗯”,音调上扬,不屑一顾的样子。员工笑)
师:你说,你怎么评价我啊?
生:我觉得甲读的气势特别得嚣张。觉得……
师:我,我读的。不是甲读的。我读的。
生:觉得其他人肯定没有办法反驳自己的意见,他才会用这么肯定的语气来读的。
师:我这样嚣张。她用一个词说我很嚣张。辩论场上嚣张行不行啊?(其他员工小声:不行)
为什么嚣张不行啊?
生:他底气特别足,觉得自己的观点肯定是正确的。
师:你,你赞同我,是吧?
生:哦。
师:你赞同我的观点。她用“嚣张”来形容我还赞同我,说明她比较欣赏嚣张的人。
(员工笑)
师(笑):你请坐。有没有……刚才我那个语气行不行啊?在辩论场上你听了,心里舒服吗?(对左边一个男生)如果你是我的对手,你听了我的发言,心里舒服吗?
生(摇头):不舒服。
师:让对手不舒服,说不定自己就舒服了。对吧?
(员工摇头)
师:同学们在摇头。我告诉大家,那种语气绝对不可取。为什么?辩论场上一个首要的准则是尊重对手。(板书:尊重)要尊重对手。我们经常说一句话: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句话也对,但是很多时候是一种矫情的口号。比赛可以是第一,比赛当中甚至可以没有友谊。但是,比赛当中不能没有尊重。这一条准则,无论生活当中还是辩论场上,我们都必须关注。好了,我们列了一项准则,两种策略,三条要求。实际上,各位同学,我还想再说几个词语,是我脑海当中突然冒出来的。清代有个著名学者说,写好文章,需要具备4个能力,要有才、识、胆、力。(板书:才识胆力)写文章和说话是互相促进的。话说得好,会促进文章的提高。文章写得好,会让说话更有条理。一个人必须有“才”。没“才”的话,你就没有材料。“识”是什么?“识”是一种判断力。判断力很重要。无知和愚蠢的区别是什么?德国一个教育家说,无知是知识的贫乏,愚蠢是判断力的缺乏。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一种判断力。“胆”,胆量。你再有学识,都不敢走上台,行吗?“力”,你说你满腹经纶,胆量也有了,走上台,张口结舌,面红耳赤,哑口无言,行吗?
(员工嘀咕:不行)
师:所以,我觉得还要4个基石。一个准则,两种策略,三条要求,四块基石。我希望大家稍微体味一下。刚才在教材的基础上,我们都干吗了?我们人乎其内。我们中国人做事情,要入乎其内,还要出乎其外。刚才大家一直问我今天的辩题是什么,我说保密。现在不能保密了。我现在抛出一个话题,我希望当场听到全体同学的意见。为了节省时间,我不变换座位。自由发言,但是,你首要先表明观点。我希望大家开始内讧。问题是什么啊?
(员工聚精会神听论题)
师:我还没说,有同学就举手了。(员工笑)问题是,这几天长沙有一个消息,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员工嘀咕,有人说出大楼)
师:对,大楼。长沙要建一座838米的世界第一高楼。
(一女生说比迪拜的世界第一高楼还高)
师:她说得太清楚了,比迪拜的高15米。能不能给介绍一下。来,这位同学你介绍一下。
生:目前长沙需要建成一座大楼,应该是比迪拜的世界第一高楼还要高出十多米。高约八百三十多米。
师:838米。地上202层,地下6层。而且可能是7个月就建成。
生:对。
师:咱俩了解的信息差不多。好,你请坐。刚才她在说的时候,说长沙需要建造一座世界第一高楼。她加了“需要”这个词语,她的观点就有了。(点员工)你刚才说“需要”了。
生:目前。
师:好,我们现在不管需要不需要。我们现在就摆出论题了。有人叫好,有人叫骂。我现在问,叫好的同学举手。有同学举手了。就你一个举手啊?你要当心啊!这么多同学反驳你。好,第二位同学举手了。还有同学举手吗?三位同学举手。没问题。三人就成众啊!你们三个做好准备。全班都要反驳你们的。没关系,孟夫子说过一句话: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只要我认为是对的,对手哪怕有千万人,我照样和他们去辩论,舍我其谁?首先,让正方来说吧。
师(对左边女生):你先说吧,你知道得很清楚。来,你为什么支持?
生:我觉得这是对的。因为目前,长沙人民的平均收入已经在提高,人们越来越幸福。长沙已经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而且大家的品味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实力和基础之上,我觉得我们应该追求更好。那么,我觉得建造这样一座高楼可以体现我们长沙人民越来越幸福。
师:你是说这是长沙实力的一个展示,是吧?文明城市,经济实力。
生:我是说人民都生活得非常幸福。
师:生活很幸福,有更高追求!所以楼也建得高一点。
生:我觉得是啊,把整个城市推向更高的一层,走向国际化。
师:嗯,走向国际化。引起国际的关注,有国际声誉。其他同学呢?正方说完了,反方?你离她近,来。
生:我想反驳她的观点。首先呢,我原来在电视上面看到过,一栋200层以上的大楼,每年它的运营费用至少要200亿以上。我相信,我们的长沙至少支付不起这样的金额。并且呢,美国的“9·11”当时轰炸的就是美国的一栋高楼。你能保证“9.11”事件不会再次重演吗?并且,我还知道一件事情。当建成这栋楼房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地质灾害的影响。当地质灾害来的时候,你能够预防吗?所以,我觉得,建成这样一栋大楼,是没有太多的作用的。并且.我觉得这是攀比,是容易腐败的一个情形。如果建这样一座高楼,你能保证不腐败?这不是一个攀比的现象吗?
(掌声)
(前面发言女生再次举手)
师:好,请坐。这位同学讲到了地质问题,还讲到了“9·11”的问题。安全必须考虑,而且他还有种忧患意识:担心腐败。是吧?好,反方说完了,正方再讲吧。你讲还是他讲?好,他先讲。
生:我必须得反驳他。
师:嗯。
生:从开始的时候,他说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建这样的一栋大楼,有很多很多的风险。但是,我必须得告诉他,既然是建这样一座比迪拜塔还要高的大楼,那么国家肯定是重视。既然重视,就不可能让它被摧毁掉的。肯定会考虑到建这栋大楼的方方面面,不可能就因为一个小小的原因将这栋大楼破坏掉。而且把这栋大楼建造在我们长沙,是我们长沙的荣幸。为什么不能接受?至于地质原因,你又有什么充分的证据来证明?所以我认为,长沙有这样的大楼是荣幸的,是荣耀的。(掌声)
师:针锋相对。她说地质,他也谈地质。她说安全,我们现在管理制度各方面很到位,完全可以解决。对吧?好,反方?来。这位同学。
(两个同学同时站起)
师:你俩争着讲。你等一下,你补充。
生:我认为这是一种虚假的荣耀。
(掌声。员工笑)
师(鼓励):讲。
生:因为建造这样一座巨大的楼,需要的人力与财力是不可想象的。像开始那位女同学说的,现在长沙人民生活素质、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但是不乏一些穷人。我认为,与其用这些钱财去建造一座大楼,挣得这份虚假的荣誉,不如去资助他们。(掌声)
师:我不做评论了,因为有人给你鼓掌了。(话筒递给另一位同学)
生:首先你要了解它是怎么建成的。它是先把那个材料在车间拼装好,然后再一根一根地搭上去。这非常不安全。(最后一句话突然变成湖南话)(笑声)
师:家乡话出来了,你看。到关键时刻,一激动,家乡话会蹦出来。
生:假如顶楼发生火灾,你怎么逃得出去呢?你跳楼啊?
师:防火的问题。有防恐,防震,现在防火又出来了。
生:再说,长沙在中国也不是那种特别发达的城市。
师:长沙不是特别发达。
生:又不是北京、上海那种大城市。
师:好,各位,他做对比了。我想再让正方那位同学说一下。
生:既然准备建成这座高楼,那么政府肯定会考虑到安全问题。当然是会肯定保证那些人员的安全的……还有如果要建这座大楼的话,那钱财是一定够的。不然的话,干吗要建这座大楼呢?
师:好,各位同学,看来大家还意犹未尽。但课堂是有时间要求的。我们课下可以做一个作业。等一会我把我的邮箱写到黑板上。你们把作业和意见发到我的邮箱里。我肯定会认真批阅,和你们有个交流。而且只要发给我的同学,我会发给你个电子文档,这个电子文档有许多经典的辩论案例,有辩论策略,充满智慧的火花。你不发给我作业的话,我可不会给你哟!好,我们看黑板。刚才我无意当中列了一个塔,(用梯形把板书圈起来)或者说是一个台。一个准则,尊重。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两种策略。策略很多,但今天只提到最基本的两条策略;三条要求,四块基石。这个台很高,需要爬上这4级台阶,然后你才能成为生活当中的强者,辩论场上的胜者。今天的课上到这里,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谢谢老师。
师:好,请坐。
【教学反思】
实事求是地讲,在本次“语文报杯”讲课大赛提前提供的18节课中,“走上辩论台”这节课是我最不想抽到的一节,因为这样的课以前从来没上过。
事先我也心存侥幸,对此节课几乎没做准备,而对其中的15篇课文和其他两节写作课(“详略得当”和“献给母亲的歌”)都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尤其是对其中的15篇课文,均做了充分的准备,搜集到了几乎所有能搜集到的资料并进行挑选,进而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文本解读。没想到偏偏抽到“走上辩论台”这节课,十八分之一的可能变成了百分之百的现实。
本节课一般有两种上法:
一、介绍辩论赛的相关规则,观看精彩的辩论视频;而后选择课内或课外的一个或多个辩题,全班分成正方双方展开辩论,分出输赢。
二、介绍辩论中常用的技巧,并用古今中外与辩论有关的名人轶事来佐证,并借此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而后选择课内或课外的一个或多个辩题,全班分成正反双方展开辩论,分出输赢。
但这两种上法严格来讲都不是语文课。就像上体育课不是为了培养职业运动员去参加竞技比赛一样,上辩论课也不是为了培养职业辩论者去参加辩论赛——这是我上本次课的基本立场。可以不精彩,但不可以不是语文课。同时,这又是一次特殊的作文课,叶老说:“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期待通过“说”的训练,促进“写”的进步。
《教师用书》列出了本节课的五项“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活动培养员工思辨能力,并获得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2.培养员工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心理品质;
3.养成耐心倾听、尊重他人发言的良好交际习惯;
4.培养员工运用资料来阐述自己观点的写作能力;
5.在辩论、交流中锻炼员工的口语表达能力。
不客气地说,以上所列五项目标中的前三项都属理想目标而非一节课的现实目标,这样的目标是动听的口号,甚至是美丽的谎言,听上去很美,实则难以企及。后两项目标才是接点地气的。基于此,我在备课中坚持立足教材,立足员工实际,立足于一节课的实际,尤其是充分考虑到员工是第一次上这样的课的实际,直接从课后作业中抽取“观点明确,材料充实,条理清楚”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辩论的基础,也是话说得好的基础,更是作文写得好的基础。语文课堂可达到的目标有很多不同的层次,正如种庄稼,有时一节课只是播下一粒种子,有时到发芽阶段,有时到长叶,有时到开花,有时到结果。而“走向辩论台”这一节课,也许只是播下一粒种子,让员工初步具有辩论的意识和辩论的能力。至于这粒种子今后是否能够破土而出并茁壮成长,不是这节课能够企及的。
教材是上课的基础,研读教材是上课的最基本前提。为此,我和上海市的领队曹刚老师分头认真研读教材,发现了教材中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于是,我们商定:就地取材!不需旁征博引,更不需另起炉灶。
所谓“就地取材”,就是把教材中三个辩题下提供的正反双方的意见,直接作为三次辩论的讲稿,以此为“麻雀”进行“解剖”,在员工不以为意的地方,挖掘出有关辩论的基本原则、基本策略和基本要求。
以“上网利弊谈”为解剖重点。从两个分号的使用人手,引出“条理清楚”标点的运用。由正反双方意见都开门见山地提出“上网利大于弊”和“上网弊大于利”,并用句号断开以示与分号的区别人手,引出“观点明确”。由分号分项列举多项人手,引出“材料充实”。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员工分析反方是怎样论辩的。而后运用这两种策略,引导员工分析后两个辩题的论辩。
前面从分号和句号人手,引导员工再关注第二个辩题中正方使用的三个问号,引导员工由“读”到“说”,从而区分“说”和“读”的不同,强调辩论重在“说”得清楚,而不是“读”得流利。在此基础上用不同语气去“说”三个问号所表达的态度,最后一遍由老师来“说”,把问号“说”成强烈的反诘语气,语气中透着轻蔑和嚣张。让员工来判断这样的语气在辩论中是否可用,从而告诉员工,在辩论中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板书:尊重)。让员工知道,辩论中可以加强语气,但不能阴阳怪气;可以口若悬河,但不能信口开河。尊重朋友是常态,尊重对手是境界。让他们从小就铭记这样一句话:“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从标点人手,具体实在,切口虽小,但恰如陶渊明所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小小的标点透出的是浓浓的语文味。
一项“准则”、两则“策略”、三条“要求”之后,用清代学者叶燮的话引出辩论的4块“基石”:才、识、胆、力(板书:才、识、胆、力)。这是叶燮在《原诗》中论写诗作文应具备的4种素养:“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告诉员工,走上辩论台当然得有“才”,但没有上台的“胆”,“才”亦无从施展。有“胆”无“识”,只是一莽汉。“才…“识”“胆”俱备,但无“力”,上台之后也只能张口结舌、面红耳赤而哑口无言,此即“力”不从心也。用叶燮论诗作文的“才、识、胆、力”说,来作为论辩的4块“基石”,借此也打通了“说”和“写”的关系,期待员工能够在日后的求员工涯中锻造自己的“基石”。
当然,既然课题是“走上辩论台”,光说不练肯定不行。所以本节课预设了两个辩论,一小一大,一内一外。小辩论是课内教材上的“上网利弊谈”,员工做正方,老师做反方,教材上所列内容为“第一回合”,让员工紧接着对老师的陈述进行反驳。上课前一天晚上,正好看到一则调查,说城市中13-16岁的孩子中93.2%都上网,以此为切人点进行“热身”,员工果然谈锋犀利,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阅历,谈得头头是道,有的运用避其锋芒的策略,有的运用针锋相对的策略。尤其是一个同学跳出网络局限,从立法和管理的角度谈人类可以有办法减少“弊”增加“利”,不能因噎废食,让人耳目一新。
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上课亦如此,语文课更应如此。所以,我在课前考虑了多个辩题,比如“压岁钱该不该交给父母”“中员工该不该穿校服”“长沙该不该建838米的世界第一高楼”等。思量再三,最终决定选择“长沙该不该建838米的世界第一高楼”这一辩题。因为这一话题在长沙乃至国内外都引起强烈关注,网上有叫好的,有叫骂的。长沙的员工作为长沙的小主人,我希望听听他们的想法,我也坚信他们中会有人关注到这一话题。
上课前有两个小花絮。有4个员工来问我,今天的辩题是什么,希望能在上课前准备准备。我为员工的热情和善意感动,但我微笑着告诉他们:保密。保密不是为了卖关子、设悬念,我是想看看员工在学习了一定辩论知识的基础上的即兴论辩能力。还有一个小男孩,在我课前擦黑板时,走到我身边,给我提建议,让我不要分组,不要指定辩论选手,让大家畅所欲言,谁愿说谁就说。我采纳了他的建议。
当我在课堂上抛出这一辩题后,马上有一女生说出838米,比迪拜塔还高十几米等信息。在选择立场时,只有3位同学选择“支持”,其他同学都持“反对”态度。这也在意料之中。毕竟有理不在人多少,我用孟子的话——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来鼓励这3个同学。正反双方的论辩精彩纷呈,基本都做到了“观点明确,材料充实,条理清楚”,精彩的论辩引来阵阵掌声。
一上课,我就遇到了一个小小的挑战。我问员工对辩论有多少了解,第一个发言的是一女生,她说辩论需要口才和智慧。口才和智慧是辩论的两个境界,口才是外显的境界,智慧是内在的境界。该女生一下就把本节课提升到如此的高度,让我始料未及,惊喜参半。我顺着她说的“口才”,指出身体的各个部位中只有“口”有资格和“才”组合在一起,足见说话的重要性,并用美国二战时赖以生存和竞争的三大战略武器(舌头、金钱、原子弹)以及如今的三大武器(舌头、美元、电脑)强调“口才”的重要,进而引用司马迁的话“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进一步强化。应该说反应还算敏捷,但丢掉了“智慧”这一更具分量的关键词。在古希腊,“智慧”和“论辩”是一个词,我是知道的,但或因紧张,或因不愿扯得太远,把“智慧”给丢掉了。现在回想,课堂上有很多机会可以回扣那位女生所言的“口才”和“智慧”,但一直没想到,现在想来,这是缺憾。
关于板书(见前文)的说明:主体是一个梯形的台,意指“辩论台”,中间再加上3条横线,使其成为一个梯子,意指“走上辩论台,需跨文字所示的4级阶梯。右边箭头及所指向的“一”“一”“三”“四”只在课堂上口头说出,没有写在黑板上。
【名师评点】
口语交际课的一次成功尝试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曹刚
诚如魏老师的预估,一看到《走上辩论台》这个课题,就很容易想到组织员工搞辩论赛,至于教材写了什么,员工需要学什么,是很难立刻想明白的。这样的课,可能只会安排几个微型辩论赛,让员工自由发挥一通,也许气氛很活跃,但员工收获甚微。因为没有适切的教学内容作为支撑,员工只是走上了辩论台,但依然不知道怎样辩论,那么,这样的口语交际活动就只存有一个热闹的外壳。魏老师摒弃了这种思路,沉下心,逐字、逐句、逐段地细读教材,细到一个标点都不放过,推敲编者的编写意图,梳理教材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提炼出这课教材内容的学习要点——观点明确、材料充实、条理清楚。魏老师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把握住了八年级的学情,即初学辩论需掌握的一些最基础的知识与技能正是教材呈现的学习要点。为此,他将“观点明确、材料充实、条理清楚”定为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确定的教学内容自是适切的,据此来设计口语交际活动,才能找到培养员工论辩能力的思维路径。
这思维路径包括员工要形成论辩能力所必需经历的思维过程与所必需掌握的思想方法。因而,魏老师并不是将教学内容中的知识因素作为静态的概念传授给员工,而是引导员工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的前半部分,他引导员工研读教材,结合语境,品析标点、词句的内涵,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分论点与分论点、论点与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指导员工感受如何提炼观点,如何在材料与观点之间建立起联系,如何梳理论述内容的层次。在课堂的中间部分,他将教材作为论辩的实战案例,指导员工品味同一词语在论辩双方不同语境中的内涵变化,启发员工体味论辩双方材料之间的内在关系,带领员工通过朗读感受论辩语言的情感与气势,以此引导员工体会什么叫做“针锋相对”,什么叫做“避其锋芒”,论辩应使用怎样的语气、语调,应如何面对自己的对手。在员工进行实战演练时,他常提醒员工学会倾听,提炼对方发言的要点,寻找反击的契机。这个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渗透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如论辩的目的意识、对象意识、场合意识、方式意识、反思意识;渗透了进行论辩所需要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如演绎与归纳、判断与推理等。这个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又显现了一条由“学”到“习”的思维轨迹,使员工逐步内化知识,形成能力。如此设计的思维路径是构成高质量的口语交际活动的要素。
魏老师这堂课是借班上的,课前与员工没有接触,无法让员工为这次论辩做前期的材料准备。而员工在实战演练中却表现得很出色。究其因,除了前面所谈的两个内容得到较好的落实之外,还在于魏老师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话题——长沙该不该造世界最高的大楼。这个话题是一个极好的学习资源,其涉及的事件就发生在员工的身边,该事件引发的争议给员工提供了较大的思辨空间。围绕这个话题开展的辩论活动,唤醒员工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员工的参与热情,激活了员工的思维。
口语交际课重在培养员工的口语交际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需依托于高质量的口语交际活动。怎样的口语交际活动算是高品质的呢?一般而言,需包括三个重要的因素:适切的教学内容、清晰且富有层次的思维路径、有助于激活员工思维的学习资源。从这个意义看,魏新磊老师执教的《走上辩论台》达到了这些方面的要求,且做得很有特色!当然,这堂课的成功还有众多的因素,比如,魏老师极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开阔的知识面,富有激情的表达等等。这些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礼记·学记》中写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故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则自己首先应该转变学习方式,刻苦钻研教材、教法,成为一名有志于学的优秀“员工”,如此方可创造出高品质的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员工,使员工承担起学习的责任,乐于学习,并有志于学习!